unthinkable. / 不存在的女兒。
|照片中是要跟大家教育,iPod完全性地死亡就會出現像醬子的圖式噢。(撇開情緒性的念頭。嚴格來說還滿俏皮的,說實在)照片我甚至命名:iBroken
我現在很睏,變成一種困擾了其實。
只要發現時間停滯了下來,
就有一種嗜睡的情緒湧上,
也許覺得,
那將會是一種最完美的絕佳狀態,
至少,
當我們沉睡中的時候,時間是不走的。
我們寧願相信的是這個。
買了新眼影,感到開心。
女生真的是一種很麻煩的生物,
但也有那種不麻煩的,
也有那種很麻煩的男生。
然後通常那種不麻煩又灑脫不羈的男生比較容易讓女生尖叫。
好啦,我也不知道我想要說什麼。
我的記憶力目前只有兩秒上下,
事實上也可以當成毫無記憶力可言。
我依舊很睏,
但我想將我認為應該要敲完的字,說完。
x
讓我來說看看有關於《不存在的女兒》(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這本書。
除了很厚之外。
我想目前我只能談談作者金.愛德華茲的寫作手法,
在形式上,作者寫了一部幾近二十五年的小說。
故事從一九六四年的三月鋪陳到一九八九年的九月,
步調是緩慢卻從容,又苦痛的。
猶如男主角大衛將他其中一個唐氏症女兒送走的那天開始,
隱瞞著老婆諾拉的秘密就這樣深藏著二十五年,
苦守著一個秘密且獨自深受道德的壓迫,
但我則是書看到後半段,
也是大衛死去之後才深深地感受到大衛有多麼地「寂寞」。
那種苦澀並不好受,尤其是那種很難想像的寂寞。
我想,比起一般小說比較不同的地方,
作者鋪陳的情緒較有點雷同拍電影的形式,
一路的文字並不太著墨於主角們的念頭、心聲、情緒,
好比作者在二十五年之中情緒的壓抑開始造成夫妻之間的阻閡、父子之間的不諒解與間隙,
使得主角大衛開始做些能夠暫時解放那個秘密的一種解套…他開始拍照。
拍照,紀錄那個他無法陪伴成長的唐氏症女兒;
拍照,紀錄那個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溝通的兒子保羅。
小說中有一段,我看了久久不能自己:
「他回到暗房尋找一捲底片。度假那晚請霍華吃飯的那時候,他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拍了這些這片:
諾拉端著托盤,保羅舉起杯子站在烤肉架旁,還有好幾張大夥在前廊的照片。每個人看起來都輕鬆愉快。
他要的是最後一張,找到後把燈光打在相紙上,影像慢慢從顯影劑裡面浮出來,一點一點逐漸成形。
大衛覺得在原本空白的相紙上會出現影像,實在是極為奧秘的事情。
他看著影像現行:諾拉和霍華站在前廊,笑著舉杯,相片裡的這一刻看似自然,
其實激情已在兩人間醞釀,其實她的決心已下。
大衛從顯影劑中取出這張相紙,但沒把它放進安定劑,反而走近掛著照片的房間,手裡拿著濕淋淋的相片站在月光中。
他看著他的家,屋裡一片漆黑:保羅漢諾拉站在屋裡,告自擁夢入眠,循著各自的人生軌道移動。
他多年前造成的嚴重傷害,持續影響著兩人的生活。
他又回到房間,把這張紀錄著那決定性一刻的照片掛起來晾乾。
照片沒有沖洗完畢,還沒定影,影像不會持久。
幾小時內,光線就會在曝過光的相紙上起作用,
這張諾拉與霍華一同歡笑的照片就會慢慢變黑,一、兩天內,照片會全部變黑。」取自原文208頁。
一種完全性地自我安慰,一種完全性地自我逃避,一種完全性地寂寥落寞。
一種隱喻性的手法形式,寫的很棒,很有意境意念,一種很寫實的透過思想引發行為能力的穿透力,
是我最書中最激昂的一段。
在文中,在大衛發表攝影展中,作者安排了一段美術館館長對大衛問道:「你覺得攝影,需不需要形式?」
想當然爾大衛當然回答道:「相交,融合。這就是我要追求的感覺。我沒有什麼理論,只拍攝讓我感動的景物。」
這與作者本身的寫作形式自打嘴巴。
但是,我則認為,也許是反應作者矛盾的心思糾結吧。
也許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絕對,
沒有哪一種絕對的決定能令每個人都不後悔,
就像作者寫作只是溫切的追求一種最衷能夠感動人的語言,
就像作者塑造主角大衛做出的決定,儘管讓他釀下當初送走女兒離別痛苦的種子,
也開出了凋萎悲傷日子的花;
故事的最後,並沒有改變什麼,
女兒菲比最後也沒回到生母諾拉的生活中,但是卻是個非常完美的結局。
誰又能保證,當初大衛若是沒做出送走菲比的選擇,故事的結局會比我們看見的幸福呢。
「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大衛就是不斷地活在日以濟夜的痛苦,寂寥地守著秘密死去的啊,
這是文中最後最令人動容且不捨的。
完全身在秘密之外的諾拉與保羅並無法諒解大衛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而對這個家庭如此傷害造就大衛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孤寂,
這樣的情感堆積於書終大衛死後,觀眾對大衛所有的不捨完全釋放。
衝擊力的震撼足夠令人感嘆,所有的感情已經不能夠在已死去的人身上能有所挽回的。
「好了,」
「你自由了。」
x
因為這本書,
引發創作寫了兩段話。
用一段悲憫的方式陳述被囚禁於回憶的你
「好了,」
我說
「你自由了。」
4 comments:
這本書我只看完導讀
感覺滿吸引人的
你可以每天說一點段落給我聽嗎
在我睡覺前
真像個小淘氣幫寶適類的要求噢。
那本書真的真的好厚噢,
猛然發現跟《追風箏的孩子》差不多厚,
不過目前還是請您專心的準備研究所。(笑)
現在我正在進行《東京鐵塔,老媽與我有時還有老爸》,
比較輕鬆一點,
而且我愛上作者無敵的幽默感。
有興趣可以去翻翻看囉。:]
《追風箏的孩子》在寒假時
鍾佩如就介紹給我看了
但半年了
我連封面都沒看過
不知道在忙什麼
希望真的是爲了研究所在忙
嗯!
追風箏的孩子也很厚很厚。
如果說看不存在的女兒要看一個月,
那追風箏的孩子可能要看一個半月到兩個月,
但是以推薦程度,那麼還是 追風箏的孩子 多 不存在的女兒 一顆星到一顆半的星。
追風箏的孩子比較感人!也比較不存在的女兒較有啟發性。
好啦,
現在很多書的書皮都做的超級精緻,
多去書店window shopping也不賴啦,但是書都不在windows裡耶,
好啦你知道我的意思。(笑)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