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derer.
我偶爾還要確認一下自己,
確認那個世界除了在毀滅之前是否還安然無恙。
你們的語言是所謂「暴風雨前的寧靜」。
地存人亡,兩者皆亡;
地亡人存,兩者皆存。
我好像了解了一點點…
可能比一點點還要再多一點。
我不自戀所以放自己照片,
我只是今晚想要好好地面對自己。
尼采說…
他又開口對我說話了。
我怕他但是我只能愛他,
就像他只愛我一樣。
致讀者:
我給你由衷的祝福,
祝你有副鋼牙鐵胃!
既然你能忍受我的書,
就能與我一同忍受自己才對!
尼采|歡愉的智慧
相信我,
你不會想要往下看這些文章。
就好像,
我看了尼采的書的第一頁,
就泣不成聲了那樣,
只是我不得不往下走。
不得不。
人生建立在不得不這件事情上面。
造句:
不得不的人生,我不得不_。
Blank的動詞隨便我填。
你今天不得不了嗎?
Here we go。
尼采將自己比喻為「漂泊者」(Wanderer)-踽踽獨行尋找真理的人。
當初接觸了叔本華的著作,因此選擇以哲學的路徑,利用他的一生來去對自我的認識。
看了《意志與表象世界》的尼采,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
「這裡每一行字都是禁戒、否定、捨棄的呼聲,我看到了一面鏡子,以令人震驚的雍容大度映照了世界、生命、自我的內心。自我認識,甚至自我吞噬的需要狠很地抓住了我。」
尼采與蘇格拉底都奉行「認識你自己」這樣子希臘哲人的箴言,但與蘇格拉底不同的是尼采不再相信透過理性可以達到就贖生命苦難的良方。
「在此,他枯視著一個不可照明者。如果他在這裡驚慌地發現,邏輯在這個戒線上如何自我盤繞,到最後吞噬自己的尾巴-此時就會有新的認識形式突現:悲劇性的認識。僅僅為了讓世界變的可以忍受,我們就需要藝術來作為所謂防護牆和藥方。」
嗯。
事情是這樣子的。
然後,
第二頁的一開頭寫道:
「一個人若認真看待尼采的每一個字,相信他的話,他就沒有指望了。」
:托瑪斯曼
嗯。
你在想什麼呢?
世界上還有很多巧合,
就好像Joe留言給我一語道破我最近勉強起來的武裝。
我想,
理性與感性之間我就是永遠無法做到好。
沒有刻度可以拿捏,
多一分就是過度矯情,少了一分就變的我再也不像我了。
我會失去自己嗎…
我又擁有過什麼。
認識自己並不難,
難的是如何原諒自己。
我連續看了兩本書都告訴我:去原諒,原諒你自己。
嗯,
今天。
我想起了今天還有一件不可多得的難過,
那首歌又在耳邊響起。
但是我忘了你對我說過的話,
我就是忘了。
因為你說過的話你也忘了。
我想,
就算還依稀感覺當時你的自信滿滿,
最後的最後,
你也還是依舊說話不算話。
這個樣子,是一個結果。
我只能逆來順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