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中的樂觀。
「當我開始了解最真實的自我,是如同一個過程而非一個固定的實質體時,我處在一種瀕臨可怕的空虛,以及不可思議的自由狀態下。」
|布根特
存在主義的黑闇,
將是妳不善面對光源的意義。
孤獨是一種自己與他人分離的狀態。與真實的自我分離,是我們無法以較生產性的方式和社會秩序連結或有所貢獻,我們用虛偽的自我,孤立並防衛自己,出於自身的恐懼,我們築起城牆,避免建立自己最想要的連結。
唯有逃避內心的自我,才是最孤獨的孤獨。
我省思存在主義的至理,
卻耽溺於頹喪的憂鬱氛圍。
我能診療自我腐敗的靈魂,
也能當劊子手不斷地掏出自己的五臟六腑。
對於存在主義的病患,
唯有鼓勵他去面對對他有意義的所有體,
儘管是苦痛的,悲觀的,真實的,想像的,
唯有維持,才會改變。
了解自我才將有條件得到自由。
承受痛苦是人類的成就與生活的實踐,
罪惡感提供個人改進的機會,
易受傷害性激勵我們更真誠,
以及生命的不可預測讓個體採負責任的行為。
|Frankl
死之具有矛盾的特性,害怕會導致逃避它的個體麻痺;而接受它的必然性,則能將個體從逃避它所造成的瑣碎生命中釋放出來。
海德格推論,人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皆代表失去另一個可能性;
過去,只有在人們視之為喪失機會時,才顯得重要;
未來,受限於過去的選擇,以及完成此選擇所剩餘的時間;
人們有選擇自由,但卻需與此選擇有關的責任間取得平衡。
存在主義主張面對未來的未知性,不逃避現實狀況,
迎接衝突、對立的思想衝撞,面對未來來完成現實的個體化。
----------我之於我,以及看文章的你---------
哲學總是充滿弔詭,
或許只是我該換那種悖於常理的方式生存。
這樣,
我能否就會與那個自己相處自在。
我們都清楚,
那些文字來自某一國度的語言,
透視的洞悉力,
靈魂來自相同的經驗。
或許你還在努力的趕上我敲進鍵盤的速度,
而我的節奏是屬於在生命尚未停竭之前,
永遠無法劃下的一個休止符。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